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动态正文

去古代吃“冰”

2023-07-27 16:20:15 团结报

唐墓壁画中的“酥山”


【资料图】

“诗圣”杜甫在成都的时候,有一道美食令他印象深刻,那就是槐叶冷淘。

所谓“槐叶冷淘”,是以槐叶汁水和面,再切成丝条状,煮熟后再过凉水食用的凉面。“冷淘”,是唐宋时期夏季特别流行的小吃。老百姓做冷淘,过凉水也成,但地道的冷淘,必须用冰块冰镇。

虽然古代没有冰箱,可这并不妨碍古人用冰块来制作各类消暑美食。在商代,人们已经懂得在冬日凿冰,贮藏于冰窖,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。因此,对于皇帝来说,想吃上一份地道的冰镇凉面,并非难事。对于古代大臣来说,夏日想吃冰也并没有那么难。一到炎炎夏日,皇帝通常会为大臣赐冰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中曾记述道:“立夏日,启冰,赐文武大臣。”清末的《燕京岁时记》中亦有“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,各衙门例有赐冰”之语。当时的大臣能领取到由工部统一制作分发的冰票,并凭冰票前往冰窖中自行领取。根据官职大小的不同,冰票也“多寡不同,各有等差”。

不过,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,夏日里想得到冰块,就不能靠皇帝赏赐了。

“门前铜盏呼人急,却是冰儿来卖冰。”明代诗人徐渭曾在诗歌中描绘当时夏日里的卖冰人形象。夏天一到,卖冰商贩们便会出动,走街串巷卖冰。卖冰人通常手持两个铜盏,食客们远远地便能听到铜盏相磕之声,并纷纷将其形象地称作“冰盏”。在清朝,小贩们挑着冰块走街串巷,也会用木棒敲着冰盏,吆喝道“冰胡儿”。人们听敲冰盏和吆喝之声,就知道“冰”来了。

说起卖冰人,其诞生时间可不晚。成书于五代的《唐摭言》中,便以“蒯国人”为主角,讲述过一则“蒯人卖冰”的故事。说的是曾经有个做买卖的蒯国人在街上卖冰,见路人热得发慌,便信口开河,漫天要价。路人恼怒,愤然离去。不久冰化,蒯人钱物两空。

时至宋朝,由于藏冰技术的进步,卖冰成为一个颇为繁荣的行业。宋人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提及,每年七月,巷陌杂卖之中少不了冰雪。而如果人们在夏日前往首都旅游的话,也一定要前往一些知名的老字号大店打卡。比如,京城旧宋门外有两家出售冰块的大店,他们都以银器装盛冰雪,在当时最受欢迎。

古代吃冰,自然也少不了各类花样。

人们熟知的冰镇酸梅汤,便备受古人喜爱。《清稗类钞》中记载:“酸梅汤,夏日所饮,京、津有之。以冰为原料,屑梅干于中,其味酸。”当时京师卖酸梅汤的小贩们,将冰块和梅干置于铜盏,经过颠簸摇晃后制成。路上行人见了,都忍不住要停下脚步,喝上一碗冰镇酸梅汤。

冰块还能够用来冰镇水果。《清稗类钞》中同样有相关记载:“京师夏月之宴客,飣盘既设,先进冰果。冰果者,为鲜核桃、鲜藕、鲜菱、鲜莲子之类,杂置小冰块于中,其凉彻齿而沁心也。”在炎炎夏日,能够吃上冰镇水果,该是何等的惬意。

当然了,也有些讲究的吃客,能够将冰块制作出不同的花样。考古学家们曾在唐代壁画《野宴图》中,出现了一种叫“酥山”的食物。所谓“酥山”,其实是唐代的冰淇淋。“酥山”,是先将奶酪加热到近乎融化的状态,然后将其向着容器中滴淋,制作出山峦一般的造型,最后放入冰窖里冷冻。这种“冰淇淋”,在古时候特别流行。

回到《清稗类钞》中,我们还能看到关于“冷饮冰”的记录,说的是晚清时期的上海,夏天时有卖冰块的人,那些冰块被叫作冷饮冰,意谓“凉沁心脾,饮之而冷也”。不过,其中却提到,当时爱吃冷饮冰的,大部分是处于底层社会的劳动人民。他们在烈日之下劳作后,便取出冰块解暑。而当时上海的中层以上社会,“则饮冰忌淋矣”。当时的部分富裕群体中,夏天已经流行吃冰淇淋了。

古人夏日的清爽美食实在太多。仅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的夏月美食,便有冰雪冷元子、甘草冰雪凉水、凉水荔枝膏、砂糖绿豆、冰雪细料馉饳儿之类,着实令人眼花缭乱。我们难以将古人的夏日冰爽美味全部罗列而出,但冰的存在,一定能让他们清凉一夏。(邱俊霖)

关键词: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动态

关注